看了看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原著


        纽约 – 李安的新片《色戒》,在纽约少数几家电影院有限播出,结果排队看的观众挤破了头。电影我还没看,现说说张爱玲的小说原著吧。
 
        张的小说文字不错,思想取向非常差。先不说国家大义,就说说这小说。从这个短篇看来,张既不懂人性,也不懂社会,也不懂感情。从小说的思想倾向来说,张是一个没头脑的作家。纯以文学论,更是实在想不通怎么这么烂的小说也有人追捧。
 
        首先张的小说可信度不高,搞暗杀把命搭上的特务,都根本不是普通人,不是用普通人的感情世界可以诠释的。包括那个王佳芝的在内。张爱玲的小说写什么感情战胜理智,根本不懂人性。张对于感情的理解就和琼瑶差不多,即脱离人性,也脱离社会。当然,张在小说里把人物背景改成学生,这又有点小女人不通社会胡编乱造的样式:这样的刺杀行动,似乎不太可能是几个学生自发组织吧。整个情节布局可信度不高。
 
        如果用最犬儒主义的观点,小说的整个情节有个最简单的解释:张爱玲自己嫁了个汉奸还被抛弃,倒霉了半辈子,就觉得人人都会和她一样……这个先不提,不要用最大的恶意来怀疑别人。
 
        小说里买钻戒的时候王明明已经知道接下去发生的是什么了。王知道了还下得去手,说明王已经脱离了普通人的境界了 — 还谈什么钻戒感情。
 
        历史真实:王(郑苹如)是一个非常狠的特务,借口买大衣刺杀易(丁默村)不成,不顾上级命令,还想再来一次,不把易干掉不罢休。结果被识破被捕。实际上动感情的是易(丁),还想留着王。结果官太太们联合政治对手(李士群)把王干掉了。
 
        历史的事实才是符合人性的。谈感情、谈自由思想,在战乱的环境下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只有大汉奸不愁吃不愁穿,才有功夫想这个。王的原型,一个夹缝中生存随时可能丧命的特务,还奢谈什么感情。
 
        张爱玲作为小说家,委实小资了一点,写得东西也最多是琼瑶的升级版。脱离人性、脱离社会、脱离逻辑的文学,只能是二流文学。
 
        有人说李安的电影的立意和张的小说不同,说的是所有的人都最终是炮灰,姑且称之为炮灰论。我看炮灰论颇有可取之处,本来张的小说思想性太差,写得就是一个琼瑶式女人在抗战时期糊里糊涂不仅送了自己的命也送了同学的命的庸俗故事。中心思想:所有的男人都是混蛋。——张自己一辈子瞎混,写来写去就这么点东西。可惜生不逢时,否则还可以和琼瑶阿姨pk一下。李安看出来这里面的问题,把主题稍微改了改。
 
        (图为《色·戒》原型人物郑苹如1937年7月刊登在影响颇大的《良友画报》封面)

水浒传最优秀的地方

 
        第一是真实而且文笔好。对社会百态,人情冷暖采取白描式的描写。一百单八将,就算写不出一百零八种性格,几十个不同的性格是有的。加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规模宏大,笔墨力透纸背。这个是成为伟大文学作品的必要条件。
 
        明代士大夫案头都有一部《水浒》,就是取其文笔好。
 
        第二是讲政治。这个是水浒传远远高于所谓武侠小说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水浒传也高于三国,三国的政治蓝图太过理想化。这个人忠臣,那个人奸臣,这个正义,那个邪恶。其实事情哪里有那么简单。一帮军阀互相群殴,也很难说谁对谁错。毛泽东说“水浒传好就好在写了投降”——我亦深以为然。水浒传里面江湖之义和儒家之忠这两条路线的斗争,贯彻始终。
 
        所谓“政治”,就是治人之事。比方说宋江,文面小吏,武艺低微,为什么这么多吃人不吐骨头的强盗,还有投诚来的官军一律拜伏他做大哥?这个就很值得玩味了。所谓“义”,最终还是要落实到银子上。宋江一方面就是靠小恩小惠收买人心。手下有一帮铁杆死党,比方说李逵,专门替大哥做那些歹毒的事情。另外一方面,宋江也算是心狠手辣,小说里已经多处提及。最后,宋江的政治口号“替天行道”,的确是不同凡响。估计从此以后江湖上就只知道有宋江,不知道有晁盖。连晁盖的旧相识吴用都一头倒向宋大哥了。托塔天王就剩下刘唐,三阮几个哥们了。
 
        一百单八个“魔君”最后四散流离的结局,体现了作者对中年期帝国制度的黑暗政治的深刻批判。没看出这点的没看懂水浒。
 
        最后,水浒传对人物的局限,庸俗的地方,都不回避。这一点比政治教材就强的多。这也是水浒传的另外一个伟大之处。

白居易·长相思

 
        开头在看国内的电视连续剧《江山风雨情》,一看主题说的是明末清初混战的故事,顿时觉得不错,于是就看看吧。
 
        毫无悬念地,我又被文化垃圾弄得崩溃了……
 
        先不说篡改史实,光是主题歌,那个“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我听这怎么这么耳熟呢。一查,原来是白居易的词改的:
 
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看看被国内的编剧改成什么样了: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情哥哥,慢些走。妹妹等你在楼外楼,楼外楼……
汴水流,泗水流。瓜洲有渡没有头
情哥哥,亲一口。妹妹喂你盅交杯酒……
 
真是…… 
(注:流泪的是白居易)
 
         不过换句话说编剧的水平还是不错的嘛!呵呵。听听看吧。
 

美国政治的幽默漫画

 
        Economist是我经常看的杂志。无意中发现一副很不错的漫画,传神地表现了美国政治的精髓。
 
        ——民主党和共和党“貌离神合”,当然还是有点政策的差别,并且表面上的政策让人以为随时会走向分裂——虽然实际上远不是这样。美国总统骑在两党争论不休的国会上,看上去摇摇欲坠,不过手握缰绳,其实还是颇为稳当的。
 
        呵呵。
 
 
全文链接在这里: 
 

Manchurian Mandate

        最新的一期National Geographic,主题是China Rising。具体内容看这里:(不知道国内是不是把NG也封了)
 
 
        随手一翻,一开头以为这又是yet another给中国的高速发展大唱颂歌的文章,仔细看来,却另有一番深意。文章的题目是“Manchurian Mandate”讲中国东北的计划和挑战,以及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
 
        别的,都不说了,NG杂志派往东北的摄影记者的这一番言论,很是值得看一下:
 
————————————————–
<quote>
 
   I’ve worked as a newspaper photographer in West Virginia, where I developed an interest in coal miners and their families. For this story, I traveled to China’s coal countr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here 172 people had recently perished in a deep-mine disaster. Bu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uppressed the media from covering the tragedy. The area was simply shut down.
    At the same time, 12 coal miners were trapped in a mine in West Virginia. That news was played big by Chinese state media. It was bizarre to be out in the quiet of China’s coal country where the miners had died and then return to the hotel and see how the West Virginia scene was splashed on both China’s CCTV as well as CNN. How can 172 people vanish without anyone even discussing it? About 6,000 mining-related deaths occur in China each year.
 
</quote>

纷纷暮雪下辕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最近总是琢磨着这句话“纷纷暮雪下辕门”,边塞拓土,将士戍雪,这首诗看似一诉苦寒军旅,细细读来,却有另一番深意。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全诗胡天飞雪的背后,却隐藏了诗人喜忧参半,壮志踌躇的情感。

        胡天八月即飞雪 —— 一诉戍边之苦,然笔锋一转,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春风,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南方,想到了家乡,怕心头也有几分暖意。

        后面几句,又转入现实,将军角弓冷,都户铁衣寒,瀚海冰积,愁云黯淡。

        不过紧接着,全诗又跳出来最值得玩味的一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一转,在中军帐的暖酒胡琴中,主客的心绪都开阔了起来。帐外凛冽的寒风,似也被这酒意吹散。

        酒至酣处,终要一别。送客轮台,在一片迷茫大雪中,客人踏上回京的归途。诗人回马归营,看着雪中逐渐湮灭的马蹄印,还要在这大雪中的军营里继续坚持下去。

        

        ——最近总是想着这首诗,大概我最近也被这样的心绪所左右,万般事务纷纭,犹如纷纷暮雪,独让人踌躇辕门。前面山回路转,风掣红旗。羌笛帐饮之后,咬咬牙,还是要纵马出辕门,闯一闯这雪满天山了。

 

小议文字和群众文学素养的关系

        很多人也许认为,文学是独立于语言的,文学造诣基本上看文学家的个人水平。最近我和一朋友聊起来这件事情,发现中英文之间的文学创作,倒是一个有意思的对比。
       
        从统计数据看,中国(血统)的孩子往往数学比较好,不过文学成绩不如英美孩子,哪怕在各自不同的语言范围。分析起来看,这个和中文的优势/劣势就有些关系了。中文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种主流iconic(象形)文字。所以造成的结果有两个方面:
       
(1)中文既然是象形文字,需要空间记忆的内容比较多。学中文的孩子往往记忆里比较强。同理空间想象能力较好。这个对于学数学有点潜移默化的作用。
       
(2)由于中文识字过程漫长,同时语法更加灵活,较为难以掌握,所以学中文的孩子“文学上成熟”比较晚。举个例子,我个人从小算是语文不错的,初中一年级靠写影评混进校文学社。不过自问能够写出和报纸上正规文体或者说小说家的作品差不多的段落,至少要等到高中一年级(15岁)。而在美国中学,有可能12-13岁的优秀学生写的小段落,就可以放到WSJ,NYT,上面乱真了。
       
        这个早期文学成熟的过程,和后期的写作事业的成熟还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由于学习中文的孩子识字过程慢,12-13岁的孩子的阅读量,往往不如同样pencentile(performance ranking)的美国学生的阅读量。
       
        呵呵,大家讨论讨论?

雪拥蓝关

        今天不知道为何想起来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雪拥蓝关”一句,是其一生的转折点。从此才能说参透的做人的本意。从此也再没有“老骥一鸣”了。
       
        韩愈古文大家,在这之前虽然文章名重一时,不过这个心态么,倒是经常和人争辩。动不动就大骂和尚。把贾岛骂得还了俗。
       
        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一句很微妙。既有悲叹,也还有那么一点点踌躇之志。如果彻底绝望,就该是“车不前”或者“人不前”了。既然说马,人骑在马上,看秦岭横云,蓝关飞雪,想想自己被贬出关,叹息一声,还是逡巡而进。
       
        若干年后,韩愈就只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了。

笑论三国英雄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这大概是没有什么疑义了
       
        再说刘备,为什么曹操说只有刘备和他才能称英雄呢?纵观当时诸侯,有平定天下,兴复汉室的志向的,只有这两个人。其他人,理想只不过是一方诸侯而已。(袁术这样的废物自然不算数了)于是,等到刘备自立门户了以后,天下争斗的主旋律都是在魏,蜀之间。
       
        刚才说了,刘备军事集团的最后失败,原因很多。大体上说刘备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如曹操:
       
1 刘备出身不好,或者说起步较晚。曹操一开始就是名门望族,三十岁不到就是朝廷高官(二千石)。京城大乱的时候曹操是禁军指挥官,跑出去拉起杆子来也是一呼百应。当刘备还是个小小的县令的时候,曹操已经是一方诸侯了。
       
2 刘备用人有点问题,这个既有他当时名望不够的原因,也有他自身不够重视战略,战术人才的培养和发掘的原因。武将倒是不错,文臣一直就跟不上。刘备投奔曹操,最大的收获就是弄了一个左将军的帽子。于是一旦投靠刘表“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3 因为以上的原因,刘备虽然有平定天下的理想,可是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直到等到了诸葛亮出山,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地盘是可以抢得,立刻就变戏法似的成了一方诸侯
       
4 诸葛亮的隆中对也犯了严重的战略错误。至少从效果上看从关羽败亡开始,直到虢亭兵败,刘备霸争夺天下的老本输了个精光。
       
当然,刘备也有他的优点:
       
1 汉室正统的出身,好歹姓刘。这一点不能小看,当时对与士大夫而言,还是很有号召力的(三顾茅庐让诸葛亮出山就是个典型)。而曹操动辄被指为国贼。虽然我们今天把两汉分成西汉东汉,当年可是只有一个汉朝。东汉一向认为自己就是西汉的合法继承,而不是改朝换代。考虑到汉朝是第一个统一并且持续下来的帝国,已经历时四百年了,站在当时人们的立场,恐怕很容易认为这个天下只能由姓刘的来坐,换了谁都不行。。
       
2 刘备的“忍”字算是学的到家了。不管情况怎么艰难,从来都没有放弃理想。就凭这一点,成为一方霸主很有可能。
       
        如果没有曹操的话,我敢说刘备一定能夺得天下。刘备做事,颇有高祖之风。无奈,要在一起相争,主要是曹操有起步较早的优势,才最后占了上风。如果没有曹操,估计姓刘的还要再坐两百年江山。
       
兼评其他人:
        孙策:虽有勇力,但是并没有扫除天下之志
       
        孙权:守成有余,创业不足
       
        袁绍:仗着祖上四世三公,混了个不错的开端。但是也就是一方郡守的志向。
               
        袁术:这个人很有意思,没什么大本事,也没有容人雅量,却一心想当皇帝实在是可笑。
       
        吕布:世之虎将,天下人杰。如果能够知人善任的话,还是可以驾驭的。如今很多人说刘备出卖吕布。不过刘备本来是一方诸侯,割据城池,如果不是吕布,怎么会沦落到寄人篱下?吕布谁收留咬谁,刘备快意恩仇,宜乎理也。
       
        董卓:又是一个想当皇帝的。董卓的手段不可谓不强,机会也看得很准。可惜得是,倒行逆施,无乃太过?
       
其他人,实在不值一提了……

Brokeback Mountain——现实、理念和情感的交错和挣扎

 

        看了Brokeback Mountain,顿时想起来这个题目。仔细一想,题目开得太大,竟不知从何说起了。还是慢慢来,捡重要的说吧。

        很多人看Brokeback Mountain,似乎太关注其中同性恋的情节了。在我看来,同性恋只是不容于社会一个符号:这世上难为社会所容的理念和情感太多了,不论是哪一种,面临的现实和理念的交错和挣扎,也都是大同小异。广而言之,不仅是有悖社会公议的理念和情感,但凡一切和现实冲突的理念和情感,未尝不是如此。由此看来,导演李安的那句话:“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就很好理解了。

        Brokeback Mountain里面的两个主人公:Jack Twist和Ennis Del Mar,这两个名字很有象征意味:Jack Twist,扭曲的诉求;Ennis Del Mar,汪洋中的孤岛。一个是对认定的感情不断的追求,不顾一切不知疲倦;一个对于难容于世俗的一切,都采取孤立主义的态度:与世无争,萍踪浪迹,只有在受到切身的威胁的时候,才偶然爆发。两个人对于同样的情感诉求,对于同样的世俗压力,不同的态度的结局和交织,就很耐人寻味了。

        牛仔的生活,清苦接近苦行。两个人对于这样的生活安之若素的态度,颇为共通。然而对于埋藏在断背山的美丽的梦想,两个人的态度截然不同,纠缠而交织的结局,则有着类似的遗憾:Jack Twist倾其所有,一往无前,不断抗争,最终在世俗的社会中终结;Ennis Del Mar,不断试图在社会的普遍价值和个人的感情之间平衡,试图让所有人都满意,结局却是让所有人都失望:前妻,女儿,女友,Jack,都绝望地得离他而去。Ennis Del Mar,尽管他不惜委屈自己,能在农场打打杂工,干点粗笨活儿,一贫如洗,然而他在需要做出承诺的时候总是不断逃避,每次找的借口竟然都是同一个——需要照看牲口。

        站出来挑战现实的,死了;不断逃避的,一无所有。影片的结局,灰色而绝望。然而导演李安最终给了一丝亮色:Ennis Del Mar终于明白了,看着他他就要结婚的女儿,欲言又止。他似乎又要说没时间去参加她的婚礼——因为要照看牲口,可是他最终没有说出口,而是微笑着答应了。面对着Jack Twist的遗物,那件衬衣,Ennis说:“I promise…” Promise什么?也许Ennis自己也不知道;也许是说逝者已矣,他也最终解脱,他只能用剩下的生命,去照看他能照看的人,不再逃避。——如果当初Ennis勇敢一点的话,一切会怎样?这只有留给观众去想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