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霍光和汉宣帝:霍光的私心

        前面说汉宣帝的出身,基本有结论如下:
 
1。卫太子虽然被汉武帝在感情上宽恕,但是法律上没有被赦免。
       
2。汉宣帝虽然被放出来见了阳光,不过从法律上说还是一介平民,黑五类,什么爵位也没有。
       
        那为什么霍光千挑万选,就挑中汉宣帝呢?分析一下看看汉武帝的六个儿子:
 
卫太子:已经全家诛灭,除了汉宣帝,暂且不说它。
汉昭帝:已死无后。
燕王旦:谋反在前,不予考虑。
齐王:死得早
昌邑王:(的儿子)已经立了,又被废
 
广陵王:按照道理来说昌邑王排下来应该是广陵王,怎么也不会轮到汉宣帝这个罪人之后。当时大臣颇有议论,不过霍光不满意。说是武帝的意思,前面就赶走了的。于是定下来立汉宣帝。
       
        仔细一推敲,说起来汉宣帝和霍光关系可不一般:汉宣帝是卫太子之后,也算卫家一支。霍家发家是因为霍去病,霍去病归根结底还是卫家的实力在起作用。霍、卫两家的关系很紧密。虽然蛊惑的事情卫家大破,但是霍光肯定心里还是有点戚戚焉。他本人受汉武帝宠信是因为霍去病他不会不知道。所以对于汉宣帝这个远房亲戚,他还是颇有信心的。
       
        前者立昌邑王,毕竟也是武帝爱子,跑到汉宣帝前头去情理之中。如今,汉宣帝,虽然远点,毕竟是同一个外戚系统的亲戚。和其他姓刘的不一样。事实也证明昌邑王对霍光可没啥感情,他的手下估计还试图谋害霍光。(临死高呼: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其次汉宣帝没有什么根基,正合适。
       
        当然,汉宣帝后来重用许、史两家,和霍家过于跋扈也有关系。不过看得出来宣帝在霍光在世的时候,对霍家还是有求必应。
       
        霍光,权臣,而非社稷臣也。

霍光与汉宣帝

        Kzeng一文说霍光总持朝政,首先奉遗诏辅佐汉昭帝就有点可疑;其次汉昭帝崩,霍光立汉宣帝,这个汉宣帝有点来路不明。具体看这里:
       
        窃不能苟同:
 
1. 首先霍光在担任大将军大司马领尚书事之前,已经是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官也不小了。跟着汉武帝混了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何况经历了卫太子事变,杀光江充,黄门苏文一干人等。后来又杀支持昌邑王的丞相刘屈氂,族灭贰师将军全家。到最后连钩弋夫人都杀了。杀来杀去,除了跟着自己的四个近臣,汉武帝临终托孤,还能找谁?
       
2. 这几个人当中,霍光权力最重,恐怕和他的能力也有关系。其它两个不满意,找茬想造反,也是情理中事。
       
3. 废昌邑王刘贺,杀随从官吏的时候,这些人却大喊:“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显然这些人建议刘贺早点干掉霍光,同时显然刘贺没有这个胆子/能力。
       
4. 宣帝的来历:要知道汉武帝虽然造了思子宫,提拔了替卫太子申冤的田千秋,不过并没有替卫太子正式平反。看《资治通鉴》这段:
        有男子乘黄犊车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并莫敢发言。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遂送诏狱。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有经术、明于大谊者。”
——卫太子事件以后,过了三年昭帝就登基了。如果卫太子这个时候还有个孙子跳出来,摆明了是皇位的争夺者,在卫太子还没有平反的情况下,肯定是必死无疑了。
 
        根据《资治通鉴》,汉宣帝这个时候是可以见阳光的,只不过从上面来看,不能太嚣张。
 
        我的推测,霍光老谋深算,早就知道为太子还有一个孙子,不过未发而已。等到废掉昌邑王,大臣们寻思着找一个没什么根基的人来当皇帝,于是霍光立刻想起来还有这么个种子了。
               
        这个过程,和当年群臣挑中汉文帝,颇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盐枭的渊源

        如今赖昌星快要被引渡回国了。老赖最大的罪名,自然是走私成品油。看着老赖走私整船的成品油,不由得让人想起一个词“盐枭”。
       
        中国古代,人头税,田亩税数量有限,无法满足皇帝和后宫嫔妃们的生活需求,于是加大力度税收就是必由之路。可是横征暴敛弄不好搞得老百姓造反,于是食盐专卖是中国历代皇朝敛财的一个重要手段。盐法最严酷的时候,贩卖私盐一斤一两就可问斩。不过还是架不住民间暴利的驱使,大大小小的私盐贩子开始武装贩运私盐,谓之“盐枭”。著名的盐枭,譬如唐末黄巢、元末张士诚、方国珍。
       
        梁启超说:“各国无枭而独产于我国。”倒是一个“官逼民反”的极好注脚。
       
        从现代意义上说,老赖也是一个“盐枭”,或者说是“油枭”。不过老赖似乎还没有发展到武装贩卖成品油的地步,所以这个“枭”还有待商榷。
 
        从法律意义上说,政府的税收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税收也不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当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横征暴敛,收取“ship money”,结果弄得自己上了断头台。——说到头,税收是国家机器和老百姓利益之间的平衡而已。
       
        各国政府都喜欢鼓吹“交税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中国皇帝们尤甚,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实,聪明的老百姓也应该有点脑子:收税其实就是政府拿着枪拦路抢劫,虽然强盗也会做点善事,偶尔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什么的,不过从根本上说,收税和抢劫无二。老百姓要是有本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能弄私盐弄私盐;本事更大就拿起枪和他干;否则就老老实实交税。

笑论三国英雄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这大概是没有什么疑义了
       
        再说刘备,为什么曹操说只有刘备和他才能称英雄呢?纵观当时诸侯,有平定天下,兴复汉室的志向的,只有这两个人。其他人,理想只不过是一方诸侯而已。(袁术这样的废物自然不算数了)于是,等到刘备自立门户了以后,天下争斗的主旋律都是在魏,蜀之间。
       
        刚才说了,刘备军事集团的最后失败,原因很多。大体上说刘备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如曹操:
       
1 刘备出身不好,或者说起步较晚。曹操一开始就是名门望族,三十岁不到就是朝廷高官(二千石)。京城大乱的时候曹操是禁军指挥官,跑出去拉起杆子来也是一呼百应。当刘备还是个小小的县令的时候,曹操已经是一方诸侯了。
       
2 刘备用人有点问题,这个既有他当时名望不够的原因,也有他自身不够重视战略,战术人才的培养和发掘的原因。武将倒是不错,文臣一直就跟不上。刘备投奔曹操,最大的收获就是弄了一个左将军的帽子。于是一旦投靠刘表“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3 因为以上的原因,刘备虽然有平定天下的理想,可是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直到等到了诸葛亮出山,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地盘是可以抢得,立刻就变戏法似的成了一方诸侯
       
4 诸葛亮的隆中对也犯了严重的战略错误。至少从效果上看从关羽败亡开始,直到虢亭兵败,刘备霸争夺天下的老本输了个精光。
       
当然,刘备也有他的优点:
       
1 汉室正统的出身,好歹姓刘。这一点不能小看,当时对与士大夫而言,还是很有号召力的(三顾茅庐让诸葛亮出山就是个典型)。而曹操动辄被指为国贼。虽然我们今天把两汉分成西汉东汉,当年可是只有一个汉朝。东汉一向认为自己就是西汉的合法继承,而不是改朝换代。考虑到汉朝是第一个统一并且持续下来的帝国,已经历时四百年了,站在当时人们的立场,恐怕很容易认为这个天下只能由姓刘的来坐,换了谁都不行。。
       
2 刘备的“忍”字算是学的到家了。不管情况怎么艰难,从来都没有放弃理想。就凭这一点,成为一方霸主很有可能。
       
        如果没有曹操的话,我敢说刘备一定能夺得天下。刘备做事,颇有高祖之风。无奈,要在一起相争,主要是曹操有起步较早的优势,才最后占了上风。如果没有曹操,估计姓刘的还要再坐两百年江山。
       
兼评其他人:
        孙策:虽有勇力,但是并没有扫除天下之志
       
        孙权:守成有余,创业不足
       
        袁绍:仗着祖上四世三公,混了个不错的开端。但是也就是一方郡守的志向。
               
        袁术:这个人很有意思,没什么大本事,也没有容人雅量,却一心想当皇帝实在是可笑。
       
        吕布:世之虎将,天下人杰。如果能够知人善任的话,还是可以驾驭的。如今很多人说刘备出卖吕布。不过刘备本来是一方诸侯,割据城池,如果不是吕布,怎么会沦落到寄人篱下?吕布谁收留咬谁,刘备快意恩仇,宜乎理也。
       
        董卓:又是一个想当皇帝的。董卓的手段不可谓不强,机会也看得很准。可惜得是,倒行逆施,无乃太过?
       
其他人,实在不值一提了……

听易中天演说三国

        易中天教授开始在cctv 10 百家讲坛栏目里面演说三国历史。乍听下来,倒也未见其明也。虽然知道区分三国演义这书和三国志的正式历史,不过似乎观点不够深入。
   
        以前听易中天讲西汉初年的政局,也有这个感觉。关于晁错讲得不错,关于窦婴就流于肤浅了,居然忽略了窦婴是栗太子太傅这个重要事实;关于功臣集团和贵戚集团围绕皇权的斗争,也没有仔细讲。
   
        这次讲三国,目前为止12集重点还是讲曹操,倒颇有点正统史学的视角(不管是三国志,资治通鉴,都是把曹魏作为正统)。不过易中天作为中文系教授,材料的取舍似乎不够史家分析的标准:基本只涵盖正史(三国志)里面的某些内容,主要是性格分析,很多重要的历史政治事实都没讲。比方说曹操的老爸是太尉(虽然是买来的),曹操出道没几年就混到西园八军里面典军校尉这个重要军职,类似袁绍(袁绍是中军校尉,比曹操高一级)。这可是这两个公子哥儿太子党后来成为大军阀的重要政治资本。——易大教授居然把这个事情忽略了。
   
        曹操和袁绍成为后来关东诸军的领袖人物,袁绍固然有他家四世三公的优势,其实主要的声望还是当初大将军何进要诛杀宦官,他们两个反水助势的功劳。西园八军是汉灵帝设置的禁军,本来是用来平衡何进的势力的。汉灵帝特意委任宦官的头子蹇硕为西园八军的元帅,上军校尉。结果没想到汉灵帝死后,曹操袁绍反水,帮了何进,于是何进轻松搞定蹇硕,扶汉少帝登基,控制了京城局势。
     
        后来,何进死,董卓进京。西园八军几个头目,四散奔逃,主要是袁绍太没用,控制不住局势。虽然如此,曹操袁绍逃出去就能迅速拉起杆子来,天下响应,和当初两个人的辉煌历史很有关系。(比方说我们刘皇叔,这个时候也想拉杆子,没人理睬)。易中天教授讲了袁绍曹操两个人的当年从小玩到大的亲密关系,居然忽略了西园八军这段事情没讲,听上去似乎曹操是一个文官(议郎),一看董卓来了就跑了——这也有点省略得太狠了。

答复老王

老王的blog,看下面。

 
老王师事webb,已五年余。风烛五载,阅历纷纭,然孜孜苦读者,岂独殚精竭智以遗天下人哉?
 
YD曰,君不见,昔时竹林七贤,玩诗词,磕药丸,酣歌纵酒,旷于世事,固所愿也!
   
—————————————-

<quote>

<答丁丁难>

丁丁难王震宇曰:无证杨烂,一当浪网之主。而身都CEO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膺而不可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WEBB[注一],旷日持久,积五年余,官不过RA,俸不过千把。意者尚有遗行邪?九六至尊,无所容居,其何故也?

王先生喟然长息,仰而应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无证杨烂之时,GOOGLE不闻,YAHOO不问,力政门户,点击为胜,并为十二网,未有雌雄。得点者强,失点者亡,故说得行焉。身处尊位,珍宝充内,外有仓廪,泽及后世,子孙长享。今则不然。WEBB德流,天下震慴,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与不肖,何以异哉?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RA,卑之则被FIRE;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夫天地之大,求学之众,竭精驰说,并进套瓷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之,困于衣食,或失门户。使无证杨烂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ADMISSION,安敢望OFFER乎!传曰:天下无害,虽有圣人,无所施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故曰:时异事异。

虽然,安可以不务PHD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皐,声闻于天苟能PHD,何患不荣!无证邮购烂PHD,三十未几,乃抱得杨归,得信厥说,封于浪网,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孽孽,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譬若鶺鴒,飞且鸣矣。……

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块然无徒,廓然独居,上午睡觉,下午工作,闲则上网,忙时拚命,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予哉?若夫APPLE之用JOBSGOOGLE之任PAGEGATES之下MS,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子又何怪之邪?

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筳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犹是观之,譬由鼱鼩之袭狗,孤豚之咋虎,至则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处士,虽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也。

 

注一:http://www.ece.purdue.edu/~webb/index.html

</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