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练字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绿,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韦庄·菩萨蛮

新时代的世说新语

        讲一个我小时候的故事,大家看看能不能入选《世说新语》:

       

        小学一年级还是二年级的时候,学校老师教育我们社会主义好。
        
        回家了,我去问我妈:

        社会主义国家除了发工资,国家也要拿走钱修桥修路盖工厂;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被剥削,可是资本家拿走钱,还是修桥修路盖工厂,两者似乎没啥区别啊。
        
       而且,结果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被剥削之后,拿到的钱还是比社会主义国家的多,这是为什么啊?
        
        老妈喝斥我:小孩子别胡说八道!
        
        后来回到学校里,把同样的问题问老师。老师让我罚站了半节课。

小议文字和群众文学素养的关系

        很多人也许认为,文学是独立于语言的,文学造诣基本上看文学家的个人水平。最近我和一朋友聊起来这件事情,发现中英文之间的文学创作,倒是一个有意思的对比。
       
        从统计数据看,中国(血统)的孩子往往数学比较好,不过文学成绩不如英美孩子,哪怕在各自不同的语言范围。分析起来看,这个和中文的优势/劣势就有些关系了。中文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种主流iconic(象形)文字。所以造成的结果有两个方面:
       
(1)中文既然是象形文字,需要空间记忆的内容比较多。学中文的孩子往往记忆里比较强。同理空间想象能力较好。这个对于学数学有点潜移默化的作用。
       
(2)由于中文识字过程漫长,同时语法更加灵活,较为难以掌握,所以学中文的孩子“文学上成熟”比较晚。举个例子,我个人从小算是语文不错的,初中一年级靠写影评混进校文学社。不过自问能够写出和报纸上正规文体或者说小说家的作品差不多的段落,至少要等到高中一年级(15岁)。而在美国中学,有可能12-13岁的优秀学生写的小段落,就可以放到WSJ,NYT,上面乱真了。
       
        这个早期文学成熟的过程,和后期的写作事业的成熟还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由于学习中文的孩子识字过程慢,12-13岁的孩子的阅读量,往往不如同样pencentile(performance ranking)的美国学生的阅读量。
       
        呵呵,大家讨论讨论?

雪拥蓝关

        今天不知道为何想起来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雪拥蓝关”一句,是其一生的转折点。从此才能说参透的做人的本意。从此也再没有“老骥一鸣”了。
       
        韩愈古文大家,在这之前虽然文章名重一时,不过这个心态么,倒是经常和人争辩。动不动就大骂和尚。把贾岛骂得还了俗。
       
        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一句很微妙。既有悲叹,也还有那么一点点踌躇之志。如果彻底绝望,就该是“车不前”或者“人不前”了。既然说马,人骑在马上,看秦岭横云,蓝关飞雪,想想自己被贬出关,叹息一声,还是逡巡而进。
       
        若干年后,韩愈就只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了。

诗词·人生

(一)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为什么我一看到这句话,顿时就心悸不已。一晃,没有看到江南的春天,已经快十年了。暮春三月时节,皇历上说“天晴多风”,本来是放风筝的时候。遥想当年为了做一个风筝,翻遍竹枝宣纸。最终风筝飞得低低斜斜,始终没能尽兴。
       
清江水逝还西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二)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唐人的词,独爱韦庄。韦庄大半生漂泊,到了六十多岁,才过上点安稳日子。然而又是独居蜀中,关中战乱,回乡难矣。
       
        韦庄词读来,倒让人颇有点顿悟:昔时已矣,未老还乡,只怕要有断肠之叹!——这隐隐的恐惧,怕才是驱使人不断前行的动力。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
 
        ……碧野朱桥,当年事难定;韶华已逝,岂为少年留。依稀的记忆,已经变得迷离。天旋地转之后,故乡的山水树木,依然如故。画桥朱楼,拂堤杨柳,最是无情。
       
        当年的酒楼茶肆,江南名馆,依旧繁华;那个临街的位子,以前每次回家都要去坐一坐。如今却不敢再去,颇有胜地不常的叹息。
       
(三)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想到江南,也难免想到北京。故乡的日子,恬淡而宁静;到了京城,虽说一介书生,也颇流连在人声嘈杂的大小饭庄。一时间,满座春酒暖,K歌腊灯红。
       
        然而如今想来,对北京的春天,唯一的印象就是漫天黄沙,其他,也不记得什么了。盛庭难再,可是即便再来又如何。北京混世若许年,除了剩下高朋满座的一时繁华,便是一顿饭喝下一斤半白酒的记录,再有就是回家体检的时候医生的“建议”了。
       
        “红烛昏罗帐”——蒋捷这个“昏”字,用得好啊!
 
(四)
       
“无奈归心,  暗随流水到天涯”
       
        最后免不了写写美国。来到美国,满案诗书短,残更夜漏长。青灯白卷,倒也颇有些趣味。美国这儿的春天到底怎样,全无印象,因为办公室里没有窗子。似乎风景不错,偶尔有些小风。
       
        大部分时间,都拿来翻古书了,似乎要立志看遍诸子百家,混个百科全书博士学位?——无何,又要歧路徘徊了;徘徊之后,究竟如何,拭目以待吧。到底是改换门庭,还是钻之弥坚,再看。
       
        唧唧歪歪之余,看来一时半会儿是回不了家了。纵有归心,只能付之流水暗随,到天涯。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以前读辛弃疾的《水龙吟》,一直就不甚了了这几句的意思: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最近考了一下古,终于搞明白了,刘郎,就是刘备。“求田问舍”,就是整天去咨询房地产价格。故事的由来,据说刘备在荆州刘表手下的时候,广开贤路,礼贤下士。(当然最后找到了诸葛亮)在这个过程中,有个人叫做许汜,去找他。向他抱怨陈登这个人对待贤士态度很糟糕,自己坐大床,让客人坐小床。结果这个人被刘备骂得狗血喷头:
 
        “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简单的说,就是:“你这混蛋,空有虚名,整天只知道自己发点小财,整天琢磨着买房子买地,置国家安危于不顾。陈登对你还算好的,换了我,我自己睡楼上,让你睡地板!”
        
        两千年过去了,时过境迁。如今的人们,只怕更加尊重对于“求田问舍”更加在行的人。但是,做人一辈子,难道就是“求田问舍”吗?——这个问题,在如今的社会,之于MM们倒也算了,倒是值得自诩有点本事的男人们玩味一下。
        
        人只要够聪明,有点本事,发点小财不难(当然发横财有点难度)。但是难道一辈子就是为了挣点小钱,过点好日子?——也许小日子是过得不错,只怕有朝一日见了刘郎,便要惭愧得无地自容了。
        
        如今仔细想想,我倒是有点领悟到辛弃疾的悲哀:他到了南宋,作了个闲官,虽然日子过得还行,可是他感慨自己沉沦于“求田问舍”的勾当,消磨掉了胸中的英雄志,怕应羞见三国刘备的伟业。
        
        徘徊扼腕者,岂独老辛头!

读文偶得

        偶尔读到《与陈伯之书》里面的两段:
        
        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燋烂……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前者,是赤裸裸的大汉族主义,sino-centralism。“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文采之锋锐,不能不让人击节叫好。紧接着“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实在是直白的很,在中国文人风骨的观点中,少数民族根本不能算人。
       
        第二段笔锋一转,“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读来顿时让人揪心。是啊,我的家乡,何尝不是暮春时节,草长莺飞。我欲效廉公吴子乎?——岂独思效故国,垂泣西河也!
       
        千年过隙,中国文人的思绪,又有变化几何?纵有傲骨凛然于疏外,奈何桑梓万里之叹!
       
        几十许字,乱撩心弦。
 
(文中照片来自 天空@M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