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暮年

westlake

        人道是,自古名将白头如美人迟暮,谓之惨也。岂不知,诗人混到老,吐血填词半辈子,若回头去看当年赋得的新词,也殊为惨事。

        又读秦少游的《江城子》: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
                 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
                 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据说秦观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发配广西。想想当年写下“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风流倜傥的词人,如今已经落的是走路都病病歪歪了。身为“衰翁”,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要客死他乡,“后会不知何处是”。

        自己填过词的人一般都特别欣赏秦少游的大才。《四库提要》谓之“倚声家一作手”“在苏黄之上”,绝不是说说而已。 举例来说说,秦少游的fans都是文豪,况本人乎。——南宋大诗人陆游,这个“游”字,据说就是因为他娘太崇拜秦少游的缘故。

        陆放翁说,“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要我说是“也信诗人终白首,哪堪重顾少年游”。

        不过,说道做人的态度,秦少游的确不如他老师苏东坡洒脱。就算到不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境界,能混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也好。还是不要“惨愁容”了吧。

        (图片来自 天空·MSN)

写于戊子年元月之前

IMG_0041

 

         风送新晴惧掩门
         才别细雨旧城藩
         案斜古墨焕云影
         卷展书香如故园

               ——写于戊子年元月之前

         快要过年了,纽约北风吹得冷的很,想起来前几天还在杭州,天天下雨。遂手拈七绝一首。

         又:取法《红楼梦》故事,韵用“十三元”。

历史的另一面——说说《投名状》的刺马案和湘军背景

sanhe

       
        这两天看了看新拍的大片《投名状》,感觉拍得很不错。这片子的内容柔和了《刺马》和关于湘军的历史《湘军志》,把一对老冤家捏在一起,委实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这里《投名状》的蓝本,基本是按照《刺马》来的,但是历史上主人公庞青云(对应马新贻)打的仗远远不如湘军惨烈,所以为了增加战争场面,导演又糅合了很多湘军的故事。而湘军恰恰是马新贻的老对头,(电影里对应魁字营),电影的编剧看样子文化功底颇深,想出这样戏剧性的编排。

        有趣的是,从史实上看,刺杀马新贻这件事,乃至刺马戏剧的编排,八成出自湘军势力。而庞青云那种打仗不要命的架势,其实很有点当年湘军的影子;进了南京以后私分军饷,这件事其实是湘军所为——而马新贻恰恰就是太后委任调查这件事的两江总督。至于说电影里说的裁军,主要是也是裁撤湘军。

        先说说刺马的历史真实:这桩历史疑案当然没人有确切的考据。不过当代的推测基本上来说路线图是这样的:天京(南京)克复以后,湘军蜂拥入城,大开杀戒,把南京城劫掠一空。湘军一系列人马功高盖世——将太平军“次第荡平,歼除元恶”。于是朝廷在大发封赏之余也有点忌惮湘军,一方面遣散,另一方面在曾国藩两江总督卸任以后,委派了这个不属于湘军的马新贻来当两江总督,同时太后秘密委派马调查私分南京军饷的事情。这下子在湘军势力里面炸开了锅,因为会攻南京的总指挥是曾国藩九弟曾国荃,南京本来是湘军势力囊中之物,这下子派了一个外人来当总督。而且马新贻何德何能,居然也能当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和曾国藩平起平坐。马新贻是回族,这当中恐怕又牵涉到朝廷对汉族知识分子手握军权的不放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冲突,就是南京克复以后太平天国搜刮的民脂民膏到哪儿去了。(其实,当然是湘军私分了)。看当时的架势,太后怕是要在这件事情上做文章,敲打敲打湘军的骄兵悍将。

        于是乎,就在马新贻快要查出来太平天国财宝去向的时候,马新贻居然在两江总督任所的门口被人行刺身亡。——实则湘军势力向朝廷示威,来一个一不做二不休。当时,著名的慈禧太后才是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妇人,宫廷内斗也许在行,军国大事,刺杀疆臣这样的事情哪里遇到过,一下子慌了,连忙重新把曾国藩请出来,调停各方势力,也不再追究太平天国财宝的事情,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马新贻刚死,尸骨未寒,《刺马》的戏剧就在上海开演,诬蔑马新贻是投匪偷生,渔色负友之徒。这时间安排的如此紧密,中间的猫腻似不难看出。

        整件事情,从政治上说,标志着江南数省汉族军阀开始彻底坐大,到了朝廷难制的地步。从这件事情看,也不得不说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的水平不如咸丰皇帝,后者早就看出剿灭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汉族军队须严加防范,否则终成尾大不掉之势。

        说来很有趣,这场大戏里面的一系列人,曾国藩,李鸿章,马新贻都是进士出身,左宗棠是举人,曾国荃虽然不第,好歹也读过几句书。所谓统领重湖八百,书生典兵。

        《投名状》里面有一句台词,说庞青云打仗“顾头不顾腚”——一听到这个评论,不能不让人想起湘军悍将李续宾。庞青云800+1500个人去和太平军两万人对仗,这种不要命的架势,实在很有李续宾的影子。李曾经统领数千人包围一万七千人驻守的太平军重镇九江,围城一年之后,克复九江,杀名将林启容,城里一万七千人几无生还。不过最后李败亡也是因为其一味用狠,在三河镇,以五六千人对抗太平天国几路人马近十万大军,终不敌。——李续宾败亡,使湘军“顿失长城”。究其原因,就是凡了“孤军犯险”“顾头不顾腚”的毛病。

        (图为当年的战场,安徽省三河镇)

兵形象水

waterfall_s        
        今天在游泳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想起来孙子兵法上的一句话: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我现在帮助孙武子把这段话给现代文翻译一下:打仗嘛,就是要柿子专拣软的捏,避实就虚,哪儿有利就打哪儿——如同流水,无所谓一定之规,反正哪儿地势低就走哪儿。
       
        我觉得这话说得太好了。用兵之道,和做人之道是相通的,都要因地制宜,不停地权衡形势,做出正确的决定。

        流水因势而下,一个最好的品质就是流到了下游就不再管上游的事情了。在任何一个时刻,新的决策只和当前的情势相关。过去的事情,就一概过去了。大家没见过水倒流的吧?

        在任意一个时刻,流水的取向只取决于小区间里的势能梯度。

        这个原则粗粗一看有些急功近利,不过这的确就是这段话的本意。孙武子教导我们说,不要拘泥于预先设下的框框。
       
        经常听到有人说“如果当初……就好了”,问题是当初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如今就算捶胸顿足,涕泪交加也是白搭。这个和用兵打仗也是一样,没有常胜将军,遇到点挫折,还是要坚持下去等待翻盘的机会。

        后来又想起孙子兵法上还有一句: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这又是另外一个真理:做事情要讲究短平快。该干的时候不要畏葸不前,而且动作要快。一击而发,才能“漂石”,发之则速,才能有石头可漂。

        老祖宗还是很伟大的,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的哲理。

        □

笔记小说与八卦杂志

IMG_0845s         难得回国一趟,别的东西不买也就罢了,想想美国衣服用具都可以购买,就是中文书不好买,这一趟一定要买点精神食粮。于是和老妈闲逛到新华书店,准备买两本书带过去看看。

        老妈说中国服装便宜,我不买衣服买书,如果我不是大脑有问题那就一定买的是技术书籍,这么重要……

        于是我挑了三本,《容斋随笔》《梦溪笔谈》《世说新语》。

        老妈做了多年工程技术工作,遂问道:“这三本是什么书?”

        我说:“《容斋随笔》是一个宋朝人洪迈写的史论和政论集,没事写着玩;《梦溪笔谈》是宋朝人沈括的博客;至于说《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写的一本八卦杂志。”

        老妈若有所思:“哦,这样……那这个史论看看还行,这个博客买一本也罢了,这个八卦杂志,是不是就别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