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的扑朔迷离

1152423698_6186
        袁崇焕为什么会被崇祯皇帝下狱,最后处以极刑——乃至现在的诸多文人情怀过剩的“教授”、“作家”纷纷缅怀。实际上可以好好研究一下。

        老袁最后的罪名主要是三条:

                擅主和议,专戮大帅,市米资盗

        以我今天的研究看,这三条对袁崇焕得评价是非常切实的。平心而论,这三条罪状,在今天看来,哪一条都是杀头的大罪:(1) 作为一军统帅,不经过朝廷讨论,擅自和敌军和谈;(2) 为了诛除异己也好,为了给和谈开路也好,越权杀掉友军统帅毛文龙;(3) 在朝廷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的情况下,擅自开米市卖米(据说是为了买马),结果满清恰逢荒年,这袁大人卖的米,恰好成了满清绕道蒙古进攻北京一路上的军粮。换句话说,如果袁大人没有卖米,满清很可能不能长途跋涉进攻北京。

        所以综合起来看,明朝的司法制度非常有效,也比较客观,最后给袁崇焕定罪在当时已经是定案,在今天看起来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那些文人如同金庸推崇袁的论调可以休矣。

        唯一的问题就是,袁崇焕放着督师不好好干为什么要背着皇帝搞那么多小九九?而且搞的效果也不好:皇太极到了北京城下。以我看来,归根结底老袁至少表面上想和满清和谈,并没有真心实意不折不扣地给皇帝去前线和满清作战。“明主战、实主款”——这条明人对他的评价可谓恰如其分。老袁正是在这个大纲领下,联合首辅钱龙锡,干了很多见不得光的勾当:一为斩帅,二为市米。

        那老袁是不是真想和谈呢?——这个只有老天爷和老袁自己知道了。以我的猜测,所谓兵不厌诈,老袁未必是真想谈。只是摆出一个要和谈的样子忽悠皇太极,以便争取时间,积蓄军事力量。岂知皇太极这样的老狐狸哪里是那么容易忽悠的,你要谈便跟你谈,但是你要拿点诚意出来:第一,毛文龙那家伙讨厌的很……第二,我们这儿快没吃的了…… 老袁毕竟一介书生江湖跑的少,自作聪明以为能忽悠满清一帮大老粗,结果被大老粗给忽悠了。杀毛正好为满清去掉了进攻北京的后顾之忧,卖米正好给满清提供了军粮——结局大家都知道了,满清绕道几千里进攻到了北京城下。我想,袁崇焕当时听到这个消息一定是大吃一惊,心中肯定暗骂:皇太极,你个天杀的,没想到你这么黑……

        到了乾隆时期,可能乾隆觉得袁崇焕还是诚心和满清和谈,答应了满清很多条件,结果老祖宗太黑,根本不管不顾老袁死活,照打北京,害得老袁身处极刑,传首九边。于是乾隆皇帝心里有点过意不去,就给翻了案,在清朝的官修明史上把袁崇焕涂脂抹粉打扮成一个蒙冤的英雄。

        不过,需要再次申明的是,从历史上看,袁崇焕对大明朝的忠心还是有的,胆量也是有的。然则,欲成大事不是靠仅有忠心和胆量就行的,还需要有本事。老袁实在很有点明末马谡的味道,书生典兵,自作聪明,酿成巨祸。

———-

        附:崇祯时期袁崇焕和钱龙锡定罪的诏书,现在看起来非常客观:

        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

        以下是《崇祯实录》:

        “癸亥,杀督师兵部尚书袁崇焕,处以殊死。上御暖阁,辅臣成基命等入对。久之,出御平台,文武诸臣俱入;谕曰:『袁崇焕付托不效,专事欺隐。市粟谋款不战,散遣援兵,潜移喇嘛僧入城,卿等已知之;自当依律正法。今特流其妻子、兄弟,余不问』。辅臣顿首谢。

        甲子,谕:『旧辅钱龙锡背公逞私,密谋主款;袁崇焕疏语已露,终不奏闻。并不重罚,何以惩后!命法司拟罪』。逮至,论死。”